——陕西渭南以家规家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村歌、村史馆、村规民约、家规家训……近日,记者在陕西省渭南市采访时发现,这些一度淡出人们视野的“风景”又回来了。
“村规民约、家风家训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近年来,渭南市立足本地深厚悠久的人文底蕴和历史文化资源,以家规家训建设为切入点,以良好家风带政风、正社风、促民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小落细,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路子。”渭南市委书记陆治原说。
步入临渭区盈田社区,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家训牌古香古色,格外引人注目。
据了解,盈田社区家家都有符合自家实际且各具特色的“家训”,内容多以敬老爱幼、邻里和睦、宽以待人、勤俭节约为主。
盈田社区党支部书记雷洋洲介绍:“这些‘家训牌’以统一规格和形式制好后,悬挂在各家大门口,起到了时刻警醒、约束自己言行的作用。同时,将各家挑选的家训挂在门口,租客可以第一时间对房主人家有个了解,房子更好出租了。”
在居民周腊利家门口,记者看到“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家训牌。“当时选家训的时候,我一眼就看中这个,因为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所以就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女儿身上,教育她们要好好学习,要有知识和文化。后来,两个女儿都考上了大学。”周腊利自豪地说。
“看人长处、记人好处、帮人难处”“百善孝为先”……记者在走访时了解到,每一个家训牌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它彰显了一个家庭的品位,彰显了主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如今渭南市的各个区县、街办、部门,都在利用宣传专栏、村居文化墙、公园广场、课堂讲座、家中厅堂等,用匾额、屏幅、册页、图片、书画、展板、电子屏等形式,对好的家训家规和家风故事进行展示和宣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让群众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浓郁的传统文化。
在富平县东上官乡元良村,有个朱家庄子,朱姓是村中最大的。从清末迁居富平至今,朱家的好家风传承未曾断绝。
朱氏家训说“忠国家、孝父母、宜兄弟、和夫妇、教子弟、严内外、谨言行、尚勤俭、务正业、敬师长、择朋友、睦宗族、戒赌博、倡礼让、完国赋、奖读书”。
据了解,这一支朱家,可追溯到晚唐的江西婺源。族谱显示,宋代大儒朱熹是第12代,也是族谱中最耀目的一位,朱氏家训为历代子孙诵读秉持。
渭南市是黄河文明的摇篮,历史上曾出过80多位宰相、200多位将军,在二十五史中立传的就有300余人。“这些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是渭南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文化宝藏,积极挖掘、整理、借鉴极具地方特色的家规家训,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小载体、大能量的作用,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陆治原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入则孝敬父母,出则和睦乡邻。”华州区大明道白泉村群众家里的箴言令人深思。
“这些充满人情味的家训,显示了这方土地深厚的人文底蕴,它弥漫在家庭全体成员之间,代代相传,潜移默化,使文化之根得到了延续。”华州区委书记霍文军自豪地说。
华州区始终把家风家训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头戏。从最初的“万条家训进万家”到大范围演绎“最美好人”系列故事,到干部群众自发“树身边典型、学眼前典型”,再到自觉推举“最美家庭”“好公婆”的“善行义举”榜,引领着华州区的时代新风。
(转载自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