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是一国之“维”、一国之“纲”,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旗帜,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
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选择生硬灌输,“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交流,还是选择润物无声、和风细雨的双向互动方式,显现着教育者和引导者的水平与层次,关乎教育和引导的效果。价值观教育不是通过“优势”一方对“劣势”一方的压制实现的,而是在平等沟通和交流基础上实现的。要真正感染学生、鼓舞学生、引导学生,就必须找到从根本上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要义,表达对青年学生最大的期冀与要求,适应青年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成长诉求的教育方式。
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符合青年学生的内在需要。只有与青年学生的需要和利益相契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才会被其主动和建构性地接受。唯有说到点子上,打动内心,青年学生才会积极接受和认同,进而自觉维护和捍卫。
对教育者来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说话能力和方式问题。当我们习惯于用宏大的词汇和枯燥的说教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说不上去”“说不进去”“说不下去”“给顶了回去”的情况就会时有发生。对教育者来说,说话的能力和方式问题同样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做好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鲁迅先生在《而已集·革命文学》中提到,唐朝人早就知道,穷措大想作富贵诗,多用些“金”“玉”“锦”“绮”字面,自以为豪华,而不知适见其寒蠢。真会写富贵景象的,有道“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全不用那些字。现实中,不见得非要大张旗鼓地高唱、高喊“核心价值观”才是教育和引导,更不见得只有用宏大、说教的字眼才是核心价值观教育。那些高喊口号式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并非真正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徒有形式上的作用罢了。
为此,教育者要善于用生活中的语言、青年学生喜欢的语言,融入、服务、引导青年学生的生活,关注朴素平凡的生活细节,聚焦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避免价值观教育成为僵硬的灌输和苍白的教条。跟上青年学生生活变化的新节奏,传递青年学生生活变化的新信息,才能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人心。
(转载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