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看来,学数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是整天学习公式定理,满脑子数字符号的“高材生”,但数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信122班的张润泽却用一个又一个成绩证明,理科男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成为“大才子”。他是校AHUT_China代表队主力队员之一,该代表队在2013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iGEM)大赛世界总决赛上获得铜奖,2014年斩获银奖。他的成功背后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见到张润泽的时候,他正静静地坐在数理楼教室里,心无旁骛地啃着一本厚厚的英语书,仿佛周围喧闹的人群与他无关,窗外热闹的校园也与他无关。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就是一个“低调”的人。
读大学读什么
从大一开始,张润泽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读大学读什么?在他看来,大学除了学习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知识、学会用知识实现自己的价值。有目标就要行动,在学好自己专业课的同时,他报名参加了学校关于生物遗传方面的研究小组,并在这里找到了一片满足自己兴趣、发挥自己才能的自由驰骋的天地。
从大一时的懵懂、大二时的决心到大三时的奋斗,从一开始的信息专业学习到后来的生物研究,从一开始的理论设计到后来带领小组成员独自解决困难,张润泽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他走的路很顺畅,但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因为专业不一样,一开始的时候,润泽对生物方面知识的了解几乎为零,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什么都不会。他想过退出,但不服输的他选择了坚持。最后,他自己去向指导老师请教,找相关资料,泡图书馆,上网查询,用尽一切办法了解自己即将进入的这个领域。因为资料的不完整性,从网上搜来的有关这方面研究的书几乎都是全英文版的,他只好硬着头皮一句一句地翻译,不会的地方就查字典。就这样,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会,到现在能够自主解决一些问题,张润泽对生物研究方面的了解越来越多,同时,他的英语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比赛那些事儿
国际遗传工程的机器设计竞赛(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iGEM)始于2005年,每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主办,是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领域的最高国际性学术竞赛。为了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iGEM)大赛,张润泽准备了整整两年,第一年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纯理论设计,计算过程十分繁琐复杂,有的时候为了完成一个数据模拟,他常常顾不上吃饭,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一天,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他比别人了解的知识更多更精。第二年的时候,张润泽开始担任学生组的组长,这时的他已经能够独立解决一些麻烦的问题,并有足够的能力带领一个团队。
今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主办的2014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世界总决赛于10月30日至11月4日在美国波士顿举办。来自美国的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中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全球40多个国家的245所知名高校参加了总决赛。
张润泽说:“参加比赛的时候,我心里其实十分紧张,因为面对的竞争对手都是来自一些世界顶尖学校和国内985名校的尖子生,但是想到自己和团队这么长时间的努力,又感觉已经足够了,至少我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徐向荣教授、徐浩等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校代表队以过硬的实力在众多名校中脱颖而出,获得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iGEM)大赛世界总决赛银奖。
“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的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张润泽说。正是因为坚持不懈,才使他获得了今天这种成就。
向着想再出发
梦想生成了翅膀,随时都能起飞。一次偶然,张润泽去了香港科技大学,正是这次之旅带给了他很多感慨。他说:“这里的大学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这里的学生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并享受其中,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财富,每个人都在努力的吸收获取。”回来之后,张润泽思考了很多,明确了以后的道路。
对于未来,张润泽说,现在能够做的就是好好学习,了解更多的知识,同时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阅历,同时也希望在大学毕业后自己能够出国留学,在国外学习更先进的生物知识,接触更多的各行各业人才,为自己梦想的实现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他说,要比别人先行一步,要点亮青春,绽放属于自己的青春精彩。
(来源:校园网主页)